您现在的位置:上海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 >>教育科研>>素质教育

上海市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作者:佘山营地发表于 2014-04-13 19:20 点击数:9858

      校外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教育部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委办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校外教育着力健全管理体制、建设活动阵地、架构内容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校内外教育衔接,努力完善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初步构建了以“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核心,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内容体系和服务网络,形成了一批富有示范性的校外教育活动场馆,逐步打造了一批富有影响的校外活动品牌和一支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深化课程改革,服务学生发展,引领健康成长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教育资源。

  当前,上海校外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校内外教育合力育人的思想共识有待深化;校内外教育统筹规划、有效衔接、机制创新有待完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布局不够均衡、内涵建设有待提升,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学生发展需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校外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践行生态文明,深入实施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坚持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纲”为主线,进一步挖掘校外教育的丰富资源,推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内涵建设,使校外教育充分彰显时代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育人作用,努力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坚持校外教育的公益性。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切实保障校外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使用的公益性功能,不断提升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普惠化和影响力水平,努力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校外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发展。

  ——坚持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切实加强学生成长规律和校外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不断激发校内外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内外教育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大课堂”在合力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提升校外教育服务水平。注重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项目导向,找准校外实践体验与校内课程改革的契合点,把握校外教育优势资源与学生成长个性需求的最佳教育区,不断提升校外教育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校外教育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与上海城市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校外教育工作体系。加大校外教育工作力度,发挥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优势;增强校外教育工作广度,形成校内校外衔接、网上网下互动,对接社区、覆盖城乡的校外教育网络;推进校外教育工作深度,增强校外教育育人内涵,提升校外教育软实力;注重校外教育督导评估,增强校外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健全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区县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优化校外教育工作机制,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科学运行、务实高效的有利于促进校外教育发展的工作网络与平台。

  (二)提升教育内涵。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公益性场所网络;推进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校外教育活动网络平台;提高校外教育质量,提升校内外教育一体化育人水平。

  (三)优化资源配送。以优质校外教育场所资源为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配送服务资源库,以现代教育物流网为支撑,形成校外教育资源配送体系。

  (四)加强督导评估。发挥多部门协作优势,开展对校外活动场所的定期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以评促管,促进校外教育科学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建设完善“社会教育大课堂”

  整体规划以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重点的“社会教育大课堂”,着力提升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推进,满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需求。充分体现文化引领作用,营造时时处处育人的教育环境。

  围绕本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校外教育场所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学生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科学布点,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在三年内形成一批市级示范性场所,为学生提供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和素质发展平台。主要包括:“‘东方绿舟’上海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项目、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项目)、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上海市天文博物馆、学农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建设项目、职业体验基地建设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项目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项目等。

  2.资源配送项目。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效管理的校外教育资源配送服务体系。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文化院团、儿童戏剧进校园、高校体育艺术团队及科研院所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项目试点,促进文化、宣传、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系统资源对农村、学校的配送服务。

  (二)推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试点推进“校内外教育实践共同体”机制建设,使学生在知行合一、做学一体的教育实践中激发潜能、培育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本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加强联动。促进馆校、社校、家校、校际之间的联动,建立双向负责的需求分析、沟通联系、动态监控和活动反馈机制。重点加强场所与教育局、场所与学校之间对接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场馆“教育部”、“教育专员”在馆校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三年内试点建设50个“校内外教育实践共同体”典型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

  2.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创新屋”的平台作用,做强政府实事工程。通过与学校创新实践活动密切合作,使学生在“做中学”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服务功能,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体教结合,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

  3.整合课程。整合校外教育实践资源,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增加德育、科技、文史、艺术、体育、法制、家政等方面课程的教育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推进上海市科技人文项目的覆盖面,形成50个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和100个应用性课件。

  4.师资培训。通过育人为本的理念对接、共同研修的业务对接、分工合作的活动对接、双向互动的评价对接,着力提升校内外教师指导能力。三年内完成被列入“上海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场所“教育专员”的全覆盖培训。

  (三)打造高水平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活动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育机制。

  围绕本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创建项目。进一步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争创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未来工程师大赛”“科学种子选拔赛”等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青少年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项目。推进校内外优质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充分发挥“全国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和“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及分社”等科普教育作用;试点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之间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拓展大学实验室、博物馆和重点职校实训中心(实训室)功能。试点建设一批校际资源开放的示范单位。

  (四)加强校外教育资源整合

  进一步做好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品牌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开发开放的范围和数量,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能。

  围绕本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品牌建设项目。打造上海“版图”优势品牌,注重提升“版图”的主题内涵和功能,合理规划和完善“版图”的城乡布局,提升“版图”的育人功效。

  2.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完善以社区各类场所和服务性机构为主要依托、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方式的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统筹街道(社区)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尝试职业体验的实践岗位。在2015年前建成50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

  3.学校资源开放项目。依托各类学校创新实验室、体育设施、图书馆、电脑房、音乐舞蹈室等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开放性学生活动场所和项目,提供区域内学生就近开展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学习、健身和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创建一批学校资源开放的示范单位。

  (五)提升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

  着力提升校外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和育人能力,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优质校外教育队伍。鼓励中心城区骨干教师到郊区农村援助校外教育工作;鼓励学校教师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到校外活动场所参与志愿者工作;选派农村校外教育教师到市区交流学习,提升校外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围绕本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制订校外教育教师培训大纲。根据场所师资队伍培训需求,研究制订《上海市校外教育教师培训大纲(试行稿)》,整体规划培训课程,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启动对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编写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工作分类指导手册,对学校教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辅导。

  2.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队伍。推进场馆“教育部”“教育专员”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专兼职教育人员比例。逐步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志愿者,文化体育指导员等组成的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志愿者队伍。推出一批优秀专兼职志愿者先进团队。

  3.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以校外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支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有效促进“社会大课堂”沟通的信息员队伍。

  (六)构建校外教育网络平台

  大力推进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校外教育场所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校外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围绕本任务,要推进实施以下项目:

  1.“博雅社会教育大课堂”网络平台项目。建设与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与基础教育网络相衔接的“博雅社会教育大课堂”网络信息平台,有机统筹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辟新途径,提供新服务。具体项目有校外教育综合信息发布平台、校外教育资源库建设、虚拟场馆建设项目、校外活动场馆评价管理项目等。

  2.学生社会实践“一卡通”信息平台服务项目。提供场馆、学校、学生、志愿者等活动记录和场馆资讯信息服务,试点建立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制度,为推进校外教育评价信息化创造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外教育体制机制

  进一步落实区县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行业(企业)、校外活动场所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校外教育发展的工作网络与平台。统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场所运行机制,形成资源配送体系。加强校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校外专兼职教师的教育境界。逐步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指导水平。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建立安全防护、秩序维护、治安整治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制度保障,确保良好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公益性、社会性校外活动场所校外教育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二)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

  将校外教育研究纳入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规划和市教育发展研究规划,提升校外教育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校外教育场所的研究优势,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推出一批校外教育场所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优秀项目和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包”,每两年评选一批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优秀成果。开展校外教育条例研究工作,形成“上海市校外教育条例”建议报告,为全社会共同支持和促进校外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发挥校外教育督导评估作用

  积极探索多元化校外教育场所评价方式。发挥社会评价、成员单位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校外教育属性和特点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实践场所的评价指标和操作方案,定期开展校外教育评估。每两年由各委办局共同评选一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场所和学校。

0.0815s